顧名思義「編修」這兩個字就是文件資料的編輯修篡。現在手機裡也有一種軟體,可以把照片按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修飾,無論是色彩,亮度,皺紋,疤痕,邊框。都能隨興,隨喜的加減增刪。坊間也有新興的專門編修行,技術更專業,效果更優質。3C科技的進步,真是一日千里,令人嘆為觀止。


   編修,在古代是官名,「進士及第」是基本學歷,「翰林」為基本經歷。在清代,是七品官。工作就是文件資料的編輯整篡和抄錄。編史,是編修中的佼佼者方可為之。在編篡的過程中,許多對本朝皇室人物,政績等不利的或是有關礙的文字,事件,就被刪除或是美化了。因為話語權是在當政者手中,成王敗寇是不變的硬道理。後世的歷史學家為了還原真相,就要從僥倖殘餘的資料,或是稗官野史中考證比對。如此尚不能盡窺原豹。可見我們今天所謂的歷史,到底有幾分真?有幾分假?還是真應該存疑的。

 

   前兩天,朋友傳來了一個故事。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寫信給兒子:母擬出嫁,兒意云何?兒子的回信令人感動,尤其是最後一句:母若得人,兒請父事。(母親若能得到知心體貼的老伴,做兒子的會把他當作父親般的敬重事奉)。這個故事是因為徐志摩迷戀林微音而棄婚,當時林微音是有夫之婦,夫梁思成是梁啟超的兒子。我就順著林微音查找到了她的父親是林長民。林長民是草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參與人,也是林覺民烈士的堂兄。也就是說,林微音是林覺民的堂侄女。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是我們初中時就讀過的,當年老師還要求我們背。記得老師搖頭晃腦的一面吟誦一面讚嘆:多好的文筆呀!多感人的文章呀!幾乎是一個字都不能更動。


   從張幼儀到徐志摩到林微音到林長民到林覺民到與妻訣別書。忍不住的默背起來,年紀大了,背不全了。本著求知的精神,上網查找明白也是再學習。沒想到查找的結果,居然這個與妻訣別書有兩個版本!因著這兩個版本順著查陳意映,倒是找出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先說我們讀過的訣別書;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盡書------。但是在林覺民的遺書影本則是在與汝永別矣後面接著: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ㄧ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陰間ㄧ鬼。吾作此書,淚珠與筆墨齊下-----。我細細比對教科書的內容與林覺民的手書,居然被刪了147個字。可是細究文意,雖然刪除了147個字,但又的確無傷烈士的原意,無損烈士的忠藎。我初中國文老師說這篇文章不能更改一個字,這話顯然就不對了!他大概不知道我們的部頒教科書已經刪了147個字。


   比較好奇的是文末的附註(原版):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文意好像是擔心意映的程度不能夠看懂這封信,可以請教家中的庶母們(父親的妾侍),她們一定可以解釋的清楚。我再查陳意映的教育程度;意映畢業於福州女子師範。而且陪同林覺民一起留學日本,絕對沒有看不懂這封信的道理。這個附註的意思實在沒法解釋。


   至於烈士遺孀陳意映的最終下落,大陸的網站說:林覺民烈士被難後兩年,意映憂鬱而卒。但是在李敖的「73烈士」這本書又明指烈士犧牲時,意映身在日本。意映應該是亡於中共執政初期的大飢荒年代。


   說到廣州起義的七十二烈士,當然要說三二九青年節。其實三二九是陰曆,換算成陽曆應該是四月二十七日。民國卅八年總統核定每年三月二十九日為青年節,當時就有爭議。快七十年了,2011年國民黨籍的立法委員趙麗雲提案還原歷史,應將青年節改為四月二十七日,此事沒有定論,今天也沒有人提了。


   國慶日倒是對的,武昌起義是陰曆的八月十九,換算陽曆,就是十月十日。至於當初為什麼不把青年節由陰曆的三月二十九換算成四月二十七日?我不知道。


   我從ㄧ封母親給兒子的信,牽拖出一堆相關的人和事,還有些弄不懂的關節。只怪個人實在孤陋。不過也說明了一點:歷史真的很有趣。520後政黨輪替,如果把那群小屁孩佔領立法院喝酒打鬧那天改成青年節,也是挺有創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09382004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